close

現代青少年生活與網路已密不可分,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,高達7成6的兒少曾有網路霸凌經驗,其中9成3發生在社群網站,有3成受訪者認為,網路世界匿名不易被查到,甚至認為後悔了刪除就好,價值觀嚴重扭曲。

親子作家陳安儀指出,許多人缺乏網路倫理教育,建議家長協助教導孩子「禮貌」、「辨別場域」以及「面對負評」。

高中生群聚滑手機。聯合報系資料照/記者蘇健忠攝影
高中生群聚滑手機。聯合報系資料照/記者蘇健忠攝影
 

據兒童福利聯盟(以下簡稱兒盟)2015年調查分析,國小五、六年級、國中七至九年級及高中職一到三年級等三個族群,網路霸凌經驗比率最高落在國小高年級,約佔38.5%、其次為高中38.2%和國中23.3%,主要包含言語謾罵,盜用帳號、隨意散布不實謠言、封鎖特定人士使其邊緣化、利用圖片揭人隱私等行為。

兒盟指出,除了以上行為,仍有部分網路行為也屬於霸凌,卻鮮為人知,有些學生因一時好玩,在網路舉辦惡意票選,如:誰是最醜的人、最討厭的人,約占3成;而聯合友人蓄意不到某人分享的文章留言、按讚,或是跟男(女)朋友分手後將對方的親密照、隱私po上網等,均各占約2成。

其中有3成的受訪者認為,在網路上只要匿名,別人就查不到;有近4成則認為,事後如後悔了,只要刪除po文就好;更有9成以上受訪者直言,在網路世界批評別人比在現實生活容易。

對此,親子作家陳安儀指出,網路霸凌不易被發覺,建議學校及家長平時多加注意孩子使用網路的心情,多與孩子溝通,及早阻止霸凌發生,才不會在孩子成長過程留下遺憾,也避免孩子涉及觸法。她建議家長可從下列三點著手:「教導網路禮貌」、「學習網路場域與行為辨別」以及「陪伴面對網路霸凌」。

陳安儀表示,許多孩子到了網路世界,因看不見對方面孔,又採匿名方式,就「忘了禮貌」,建議家長可在孩子進行網路社交前,教導孩子應言行如一,所有網路行為都須自行負責,並列舉受罰的新聞事件佐證,提醒孩子應擔負起相關的法律責任。

此外,因網路世界單靠文字溝通,易隨人產生不同解讀,為避免雙方發生誤解,可教導孩子區分哪些談話適合出現在網路或現實生活,比如向人道歉或是與人辯論,比起網路更適合當面說清楚。

最後她認為,教導孩子面對網路霸凌也相當重要,當今酸民當道,她建議家長應時刻灌輸孩子觀念:不必太看重網路世界的正負評價,對於不實批評一笑置之,孩子通常在人際關係上較敏感,如果因此陷入低潮,家長須找時機積極了解、安撫孩子情緒後,再進一步開導,幫助孩子走出陰霾。

 

參考資料
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241107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網路資訊 的頭像
    網路資訊

    網路資訊的部落格

    網路資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